前文提到,崇祯因面子问题未曾选择与皇太极议和,然而在自己生死存亡的关头,他为何不选择与李自成进行谈判天戈资本,寻求一线生机?这似乎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
当清军的铁骑开始席卷大明时,李自成的反叛力量迅速崛起,首先击杀了杨文岳,迫使左良玉退兵,继而扫清河南,并且吞并了湖广,彻底解决了内部的矛盾。在西安,他建立了大顺政权,改元永昌。随着李自成声势日渐浩大,崇祯面对的形势愈加严峻。
崇祯十七年正月初八,李自成在即位不久后,立即亲自指挥大军东征。李自成所率的军队分为两路,一路从北线出发,由李自成亲自带队,途经山西北部直逼北京;另一支则由大将刘芳亮指挥,从山西南部经河北自南而北进攻。这两路大军形成了对北京的包围之势。
展开剩余85%然而,崇祯并未对危机做出有效应对,反而还在沉浸于朝堂上的政治斗争和局部改革。他在不断的失败中试图振兴朝堂,虽然在对外战场上一败涂地,但在内部,他频频出台政策,加强对官员的约束,甚至亲自审讯大臣,开创了在宫中动用大刑的历史先河。虽然整顿吏治无疑是重要的,但当时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军事上的失败。若不能解决眼前的军事危机,哪怕整顿出一个廉洁的朝廷,也无法挽救大明的命运。
随着李自成的东征消息传至北京,崇祯迅速部署防御措施。他认为北线的防线较为坚固,拥有大同、宣府、居庸关等重兵把守,形势不容乐观的反而是南线河北一带的防守薄弱。因此,他将任务交给刚刚入阁的李建泰,派其督导河北,试图稳固南线的防御。李建泰,作为山西的巨富,在兵员和兵饷极度短缺的情况下,崇祯指望他能调动私人财富,充作军饷。
尽管崇祯给了李建泰相当高的礼遇,甚至亲自赐予尚方宝剑和敕书,赋予其生杀予夺的权力,但这一切并未改变战局。李建泰在河北战斗中败下阵来,未能有效抵抗刘芳亮所率的义军,最终不得不向敌人投降,崇祯所赐的宝剑、印章、敕书也随之被弃之如草芥。
在北线,虽然山西巡抚蔡懋德顽强抵抗,但因兵力不足且未能有效布防,只能退守太原。面对义军的猛攻,蔡懋德选择了殉国,决然自缢。与此同样忠诚的还有总兵周遇吉,他在代州与义军激战之后,不得已退守宁武关。义军的进攻愈发猛烈,李自成甚至给出了最后通牒,要求周遇吉投降,否则将屠城。周遇吉则坚持抗战,并用炮火打击义军,造成了大量伤亡。尽管义军人数远超守军,但周遇吉始终坚守阵地,直到最后体力不支被俘。
即便在被俘后,周遇吉依旧不肯低头,他的忠诚和坚韧激励了城中百姓和士兵,甚至他们也纷纷加入抵抗的行列。战斗最终以宁武关的陷落告终,周遇吉则遭到残忍的处决。此时天戈资本,李自成决定暂时撤军,以保存实力。然而,就在他准备撤退时,大同和宣府的防线先后崩溃,义军士气大振,李自成最终决定长驱直入。
李自成带领大军一路过关斩将,几乎未遇到有效抵抗。大同、宣府、阳和等地纷纷投降,义军如猛虎下山,一路向北京逼近。崇祯虽在焦急中不断发出各类应对措施,但这些都未能挽救局势。他派遣太监监军,命令各地勤王,却始终没有效果。太监的“监军”职责反而成了推动投降的催化剂,地方将领更是不愿再为他献命。
此时,李自成已将北京团团围困,却并未立即发动进攻,而是派出太监杜勋进行谈判。关于此次谈判的具体内容,史料中记载有不同的说法。有人认为李自成要求崇祯逊位,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李自成提出割地封王。在我看来,后者更为可信。首先,李自成若想逼崇祯逊位,完全可以在攻破北京后直接强迫他下台,而不需要提前派人谈判。其次,李自成当时的目标似乎并非完全取代崇祯,而是寻求某种形式的权力安排。
面对李自成的谈判请求,崇祯的反应却是冷漠和拒绝。他在答复中表示“朕计定另有旨”,这一话语无疑宣告了大明帝国的彻底失败。崇祯的心态,或许正如他在自缢前所说的那般:“诸臣误朕”。此时的他,已然心灰意冷,不再做任何无谓的挣扎。
当夜,李自成命令全面攻城,北京防线瞬间崩溃,义军迅速占领了皇城。城破之夜,崇祯与太监王承恩登上煤山,望着远处烽火连天,心情复杂,沉默无言。进入宫中后,崇祯的心情逐渐平复,他不再考虑任何挣扎,反而有了一种解脱的感觉。
此时,太监王廉急报李自成的军队已攻入北京,崇祯只是冷冷地说:“苦我民尔。”随即,他拒绝了张殷劝他投降的建议,并一剑刺死了他。崇祯此时已经决定死志,他饮尽了数杯酒,并开始安排后事。他告诫皇后:“大势已去,你是天下之母,宜死”。周后哭泣着表示愿与国家同死,崇祯未加阻止,又命令后宫的嫔妃和懿安太后自尽,以“莫坏祖爷国体”。不久,崇祯让三个儿子换上旧衣逃生,送走他们后,他回到坤宁宫,看见周后已自尽,长平公主痛哭,崇祯动情地叹道:“你为何生在帝王家?”随即,他挥剑斩断了公主的手臂,造成其昏厥,继而又将幼女昭仁公主杀害。
他带着深深的绝望和无奈,前往仁寿宫,命令宫女逼太后自缢。三次尝试后,太后终于成功。此时已经是深夜,崇祯和王承恩再度来到煤山,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的一生。在树下上吊的崇祯身旁,王承恩也随之自尽。几日后,二人的尸体被发现,崇祯身着白衣,脸上覆盖着血书遗诏,述说着他对大明朝的最后诉求:“朕无颜见先皇于地下,任贼分裂朕尸,勿伤百姓。”
在大明灭亡的这一天,部分忠臣也选择了以死殉国。巩永固、刘文炳等六位勋戚,全家为国自焚;范景文等二十一位内阁大臣,在失去领导人后,也在各自的方式中表达了忠诚与悔恼。最终,大明三百年的辉煌和其国民性格的刚毅,在这些死难者身上得到了最沉痛的诠释。
发布于:天津市海通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